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后,晚明时期还是重要的中西方交流碰撞的关键点,在同一时期的西方,由于宗教改革发生,原本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天主教权威不保,为了扩展教众,提高影响力,虔诚的天主教徒纷纷冒险来到海外,本着传教的目的成为中西文化友好交流的桥梁。在欧洲,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天主教的大本营,所以明代来到中国进行“洋教”宣传的,也多是这两个国家的传教士。他们其中影响较大的要属来自耶稣会的利玛窦(然而他却是个意大利人),利玛窦开启了中西结合、中为洋用的先河。这位信仰坚定、思想灵活的传教士发现中国的情况和西方大不相同,便开始努力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再将天主教的相关内容与中国文化求同存异。他穿着特别定制的西式儒服,和中国知识分子充分接触,用中式作文法解释西方教义,一来二去,许多知识分子都觉得他和善、博学、易相处,也愿意多多了解他所极力推行的宗教原理。不过,宗教信仰对中国当时的士阶层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利玛窦带给明朝更重要的,是来自西方的科学思想。中国古代一向重文,数学、物理学、地理学等难以形成体系,利玛窦的到来让中国人接触到了全新的几何学原理,还有全新的西方地图,就连懒惰的万历都对这些东西极感兴趣,万历一高兴,利玛窦就能在皇城内有一套来之不易的住房,还能获得自由传教的权利。利玛窦死后,西方传教士并没有停止来华的步伐,虽然他们对中国社会转型并不能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却也为近代以来中西方的接触交流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