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而文化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清前期文化既是当时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清前期发展的第一阶段,社会仍处于剧烈的变动之中。政权的更迭,战争的持续,使社会经济生活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证。社会的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促使人们去思考,也迫切需要学术思想界对各种现实问题做出回答。此外,统治阶级对思想文化控制相对说来比较薄弱。这一切,使清前期第一阶段思想文化具有许多时代特点,比如学术文化的空前活跃,学术思想的深刻批判性,学术文化的求实性,中西文化的融汇性等。
清前期发展的第二阶段,清朝的统治秩序已经稳定,经济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在这种情况下,清朝统治者一方面发展封建文化,另一方面又加强思想控制,屡兴文字狱。于是,具有时代特色的乾嘉考据学应运而生。这阶段学术文化的显著特点,一是编纂书籍之多前所未有,二是文化专制空前残酷,三是考据之风充斥学术的各个领域,四是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总之,这阶段取得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与此同时,许多古籍遭到破坏,知识分子受到空前的磨难。这种极为矛盾的现象,正是统治阶级文化政策造成的。特别是在思想领域,显得那样枯燥和沉寂,远不如第一阶段充满活力。不过,还应当看到的是,这一阶段城乡人民的反抗斗争逐渐呈高涨趋势,既包括农民的反抗斗争、奴婢的反抗斗争,也包括城镇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反抗斗争。这种斗争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不能不有所反映。换言之,反对封建专制的呼声终究是压抑不住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戴震,文学领域诞生了曹雪芹。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批判统治阶级提倡的理学,揭示封建专制必然崩溃的命运,在沉闷的学术文化领域,宛若惊雷,给人以启示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