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与非洲的文化交流
明代初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曾经到达非洲的比剌(或谓即非洲东北岸外之阿卜德库里岛)、孙剌(或谓即非洲东北岸外之索科特拉岛)、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卜剌哇(今索马里布腊瓦)、竹布(今索马里准博)、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与非洲东海岸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有明一代,陶瓷仍然是中国与非洲文化交流的重要信物和见证。中国瓷器大量涌进非洲国家,遍及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津巴布韦、莫桑比克、扎伊尔、赞比亚、马拉维、博茨瓦纳、南非、圣赫勒拿等国家和地区。柯克曼曾指出过:“从14世纪到19世纪中叶,肯尼亚从中国进口陶瓷的数量等于或往往超过了所有从其他国家进口的陶瓷的总和。”这些远销到非洲的瓷器,主要产自江西景德镇。据学者考证,明清景德镇等窑生产的青花瓷,几乎遍及非洲15世纪至19世纪出土中国瓷器的遗址中。[23]中国瓷器的大量输入,大大丰富了非洲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国瓷器不仅是非洲国家上层社会必不可少的生活器具,而且成为财富和高雅的象征。他们大量收藏,或作为馈赠贵宾的珍贵礼品,或作为宫殿、清真寺建筑的高雅装饰品。主持基尔瓦发掘的奇蒂克认为:“至少在15世纪,富有的人们已不用进口的伊斯兰釉陶,而主要是用进口的中国瓷器。”同时,随着中国瓷器的广泛传播,其烧制技术、装饰艺术等方面迅速被非洲文化所吸收,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制陶业的发展。如在15世纪,埃及一个叫作格埃比的专门经营模仿中国瓷器的制陶作坊,其产品的器型、釉色、图案和风格全都模仿中国江西景德镇等地生产的青花瓷器。总之,中国瓷器大量销往非洲的结果,使中国文化融进到当地文化之中,成为非洲国家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