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初,随着德川幕府势力崛起,日本的政权中心迁至江户(今东京)。此后一段时间内,日本绘画界最前沿的理念依然是专注当下,并不考虑透视关系与距离效应。当时日本人几乎不能与其他国家的人接触,仅通过长崎的封闭港口与中国和荷兰进行贸易,整个国家实质上与世隔绝。
▲ 《虎竹图》,两扇六格屏风画,长谷川等伯,16世纪晚期,纸本水墨,154.4厘米×361.6厘米。东京,根津美术馆
在这样的封闭环境中,日本艺术家却对来自中国与欧洲的艺术品格外着迷,就像1000多年前见到第一尊青铜佛像时那样感到新奇与震惊。他们也回望过去,遥想平安时期,也就是《源氏物语》那个时代的优秀文化传统。18世纪初,日本出现了一个新的绘画流派,尤其着力表现本土艺术中扁平化与装饰性的特色,因其创始人名叫尾形光琳,这一流派也被称为“琳派”。光琳从平安时代的诗集《伊势物语》中获得灵感,在金色的屏风上画下了紫色花冠的鸢尾花。他的画充分表现出日本人对平面艺术的偏爱,这些扁平的形态以优美的节奏进行横向而非纵向的延伸。光琳也在画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日本的地理隔绝让他们更执着于此时此刻的当下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