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二年春天,辛亥革命第二年,一切气象都是新的。皇帝没了,大清完了,很重要一页就翻过去了。时代进入民国,那年头结婚早,一个个还毛孩子,都把男婚女嫁的大事匆匆办了。有一天,几个熟悉的中学同学在一场婚礼上不期而遇,姓王的学生娶媳妇,场面隆重热闹。不能空着手去,贺礼可以轻,情义必须重。都说秀才人情纸半张,顾同学用古人句子撰联,由姓叶的同学用篆字书写。叶同学填了一首词《贺新郎》,姓顾的同学楷书题写。经过装裱,两幅立轴挂新房里十分醒目,闹洞房的人看见,都说字写得好,意思也好。
有位参加婚礼的老太太喜欢这两幅字,便说我有个侄女儿,中学刚毕业,正在北京念女子师范,两个小伙子是什么人,有没有婚配。回答是顾同学结婚了,姓叶的这位还单着。结果姓王姓顾两同学自告奋勇,很热心地充当媒人,双方家长同意拍板,一桩婚事立刻订了下来。有一点点新意,本质上还属于旧式,完全是包办婚姻,叶同学和女子师范的女大学生也没见过面,交换了照片,交换了庚帖,双方大人说这事可以,就可以了,都是听话的好孩子。
接下来两年时间,叶同学在小学当老师,女子师范那位在遥远的北京31上大学。也不联系,你不好意思写信,我也不好意思写信。都陌生人,说什么呢,没话可说。不过心里都还愿意,为什么愿意也说不清楚。反正订婚了,虽然是别人玩的儿戏,毕竟不是儿戏,订了就订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基本上天经地义。时代虽然新,骨子里传统依然还旧,并没觉得有什么需要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