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的部族位于中国的边界,中华帝国是距离他们最近,也是最有利可图的目标。他们只熟悉游牧的生产方式,北部地区对牧人而言有利于牲口的管理和繁殖。我已赞誉过一位中国官员[4851]的智慧和德行,使得5个人口众多和农业发达的行省,免于遭到蹂躏成为一片荒漠。这位国家和人类的救星从政30年,毫无瑕疵和过失,不断致力于缓和与停止战争带来的重大破坏,拯救学术文化的著作和遗物,重新燃起重视科学的热情,恢复文官制,把爱好和平与正义灌输到蒙古人的心田。他费尽力气消除第一代征服者“野蛮化”的作风,提出有利的政策,在第二代获得丰硕的成果:忽必烈当政时,获得默许可以在帝国的北部实施,后来帝国的南部也得到相当程度的改进,蒙古派驻在外的部将和以后的继承人都比照办理。整个民族所效忠的君王受到熏陶,接受汉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他恢复各种古老的制度,被征服民族的法律、习尚甚至成见对战胜者产生同化作用。这种用和平的手段获取胜利的方式,曾经反复地出现,主要在于汉人的数量众多而且能够忍受苦役。蒙古大军逐渐在面积广阔和人烟稠密的国家中消失。
皇帝乐于采用一种政治制度,使君王拥有实质利益的专制政体,臣民保有哲理、自由和孝顺的虚名。忽必烈统治期间,学术文化、商业贸易、社会秩序和法律体制全都次第恢复,500英里长的大运河可以从南京通航到首都。他定都在北京,兴建气象万千的壮丽宫廷,展现出亚洲最伟大君王的权势和气派。然而这位学识渊博的皇帝远离祖先纯洁而简单的宗教,对于佛像顶礼膜拜,盲目推崇喇嘛和和尚,[4852]引起儒家子弟和孔孟门徒的指责。忽必烈的继承人任用大批宦官、医师和术士,使皇宫受到玷污和玷辱,这时各行省发生饥荒,饿死的臣民达到1300万人。成吉思汗崩殂后140年(1227—1368 A.D.),堕落的后代致使朝政腐败不堪,中国的汉族揭竿而起驱逐元朝统治者,蒙古皇帝在沙漠之中湮灭无闻。[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