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即是天”与“人能弘道者心”——论“公心”
方以智言道德本心,既本《周易》、《中庸》之“天道”、“天命”,又契接于《论语》的“仁”和《孟子》的“四端之心”。就其承继理学家而言,其“公心”内涵大致同于横渠的“天心”、程明道的“仁心”和王阳明的“良知”。方以智称本心为“公心”,其一,因其“遍满”而言。“公”字极言心之普遍性,有如陆九渊所言:“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如此。”[5]程明道言“体物不遗”、胡五峰言“心无不在”[6]皆为此意。其二,相对“私心”而言。如方以智说:“私己者,以不知有公心耳。圣人知私心横行之弊,而表其空空之公心以天之,故不专标性命而以时学铎人。”[7]因无私而名本心为“公心”者,程明道亦有,如他说:“圣人致公心,尽天地万物之理,各当其分。佛氏总为一己之私,是安得同乎?圣人循理,故平直而易行。异端造作,大小大费力,非自然也,故失之远。”[8]但是,以“公心”名先天之心,似乎少了神圣感和宗教意味,就此而论,却不及横渠“天心”和胡五峰的“天莫大于心”[9]说得好。以“不生灭心”名先天之心,则偏言心的永恒性,即方以智所言“自古及今,无时不存,无处不有”之意。王阳明说:“放四海而皆准,亘古今而不穷。”[10]方以智的“不生灭心”即是这种“亘古今”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