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命于危难之时
1914年8月2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军作战计划基本遵循了前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伯爵提出的“速决战”的思想,即施利芬计划。施利芬认为为避免陷入两线作战,德军应将打击目标先放在西线的法国,对东线的俄国则采取防守姿态,待解决法国后再对付俄国。施利芬退役后,由小毛奇接替他担任德军总参谋长。战争爆发后,小毛奇对施利芬计划作了很大修改,将西线与东线的兵力部署作了调整,削弱并分散了西线兵力。
马恩河会战宣告了德军闪击战的破产,也结束了小毛奇的军事生涯。1914年9月14日,德皇免去了小毛奇总参谋长的职务,命令当时任陆军大臣的埃里希·冯·法尔肯海因继任。
法尔肯海因上任时,德军前景暗淡,西线进攻受挫,东线俄国的威胁日益增大,德军在人力物力上远逊于协约国,受到海上封锁,并且面临两线作战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德军内部东线派和西线派展开了激烈争论。法尔肯海因力主西攻东守,他认为俄国幅员辽阔,人力资源丰富,不可能全面战胜它,为了避免当年拿破仑败于俄国的厄运,德军应把目标选择在西线,认为此时西线的法国已在以往的战斗中被削弱,而英国又未充分展开兵力。另外,法尔肯海因之所以力主西攻东守,也是想扼制在东线屡建战功的总指挥兴登堡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