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如此,朱元璋进一步规定,大明宝钞是不可兑换的纸币,即持有者无法将其兑换成金属货币,相反民间持有金银者可在政府指定地点兑换宝钞,这样一来金银等贵金属只有向政府单向流通,怎么看都像是空手套白狼的行为。现代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只有达到以下两个条件才可以不依赖准备金而发行纸币: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足以应付一定数量的纸币流通,则无须准备金。二是人们必须相信政府会持续地紧守有限制地发钞,以及维持币值的原则。但在明朝显然这两个条件都不能达到,相反政府不顾经济规律,超额发行纸币,进一步打乱市场行为。
再来是信任的破产。既然发行数量超标,准备金制度也没有,那能让宝钞流通的就仅剩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了。按理说明朝刚刚开国,不比日落西山的元朝,正是欣欣向荣的时候,朱元璋治国对待百姓也还行,普通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应该爆表吧。但没想到朱元璋不按套路出牌,前面说了宝钞发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因而宝钞的发行流通特别奇葩。朝廷印制的绝大部分宝钞是不直接投入市场的,有明一代宝钞主要是由皇帝来作为特殊用途,打胜仗了,犒赏一下军队啊;今年的新科状元看着不错啊,给点宝钞;番邦属国来进贡了,赐些宝钞;哪个省闹灾了,赶快下拨宝钞。其中赏赐无疑是宝钞最大项的支出,据记载仅在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一年内,朱元璋在各种场合赏赐大明宝钞的总数额就达9500万贯,而这一年政府的收入只有2000万贯,也就是说政府的支出比收入多出来足足7500万贯。本来皇帝如果不发行,那么这些宝钞就只是废纸,但现在因为皇帝一句话,全国就必须承认这多出来的7500万贯纸币是有价值的,有购买力的。而显然整个大明一年的商品生产根本无法供应这多出来的宝钞的购买需要,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供不应求,而宝钞就只有继续贬值的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