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在市场还是本国特色方面,印度电影的状态一如既往地自适和良好,虽然也渐染好莱坞色彩,但总体上本色未失。
日本电影也尽量如此,然而颓势已现。日本电影的骄人成就,乃源于继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浪潮”之后的日本现实主义电影时期,那一时期出品过不少可载入世界电影史册的好电影。后来在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利润诱惑下,找不到北了,逐渐转向,结果如今是本色没了,风光不再,还并没争得比原先更可观的市场份额。
韩国电影曾掀起过所谓“韩流”。此“流”在2000年后,主要是中国媒体替其造势而在中国形成的。“韩流”在中国不仅体现于电影,也体现于其他许多商品方面。主要由于中国商品当年在方方面面工艺粗糙,彼国商品当年确实比中国商品优质。而实际情况是——不论是当年的韩国电影还是其他商品,从未在欧洲国家形成过什么“流”。仿佛形成过什么世界范围内的“韩流”,也是中国媒体主要是小报记者替彼国造势造出的神话。2000年后的中国,“80后”中一些小孩当上了记者,也可以说忽然间,多数小报的一线记者几乎全是他们了。他们当年的共同特点是几乎什么都“哈”,哈大款、哈明星、哈“达人”、哈“潮人”——“哈韩”具有“国际哈”的意味,他们以反复的“客观报道”的方式实际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