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孔子同时代的一些思想家,也不乏与孔子一样的民生理想和追求。墨家代表墨子针对“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2]的混乱局面,设计了一个“兼爱”“尚同”的理想,实际上这就是“大同”理想的张本。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源是人人“亏人自利”,要建设一个平治天下的社会,必须使人“兼相爱,交相利”,把别人的家看作自己的家,别人的利益看作自己的利益,达到“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每个人的民生都得到相应的保障,“老而无子者有所得终其寿,连(幼小)独无兄弟者有所杂于生人之间,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3]人人“利人即为,不利人即止”,[4]大家从事劳动,“使各从事其所能”,没有“财不足”和“食不足”的现象。
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思想家,针对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财富缺乏的状况,提出了“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民生理想。他们认为,“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有人)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5]因此,哪怕是贤君圣哲,也必须“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6]坚决反对那些把剥削来的财物储藏在仓廪府库之中的“厉民以自养”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