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的变化和内心的动荡,使王守仁对之前所学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他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先知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次思想转变,被史上称为“龙场悟道”。
当地人敬重王守仁的学问,为他修建了龙冈书院,于是,王守仁便安心待了下来,开始收徒讲学,乐此不疲。在这安静且困难的环境里,王守仁的学说逐渐成为当时主流的哲学思想,也就是后来的“阳明心学”。
在王守仁的“心学”体系中,“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三个比较重要的命题。“心即理”是王守仁哲学的逻辑起点,也可以说是他的宇宙观。他认为“心”便是天理,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又是万事万物变化的归宿。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肯定人的能动作用,认为知和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践,如果不去实行,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知道。
在方法论方面,王守仁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是错误的,应该是“致良知”。人们应当用自我的“心之本体”,即“良知”,来主宰和支配一切行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相信自我的力量和潜在的能力,否定用现成的规范和教条来束缚身心,主张人们将道德准则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以良知代替私欲,破除“心中贼”。只有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拯救个人,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