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四年(1865年)春,一道圣旨传到了金陵总督府,朝廷谕令曾国藩立刻赴山东“督剿”。
对于“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西太后并没有掌握其思想动态,也忽视了他的情绪变化。曾国藩对大清朝忠心耿耿不假,但他再也不愿意豁出命来为大清了。这十几年来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曾国藩已没有热情与精力去效忠朝廷。再者,湘军解散一年多了,总不能做无兵之帅吧!虽然朝廷已许愿把李鸿章的淮军交给他统领,但他一百个不乐意。客军难驭,不愿自找难堪。而且,十几年的战争生涯,他早已厌倦。好不容易才得到一丝安宁,他要好好地为自己活几年。
曾国藩呈上奏折,恳请朝廷另行物色人才。
西太后震怒了,不允许任何人反驳她。又一道圣谕传到金陵,他不敢再违抗圣命,只好仓促出征。
僧格林沁的失败给曾国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他认为对付捻军与攻打太平军有所不同。捻军以骑兵为主,行动迅速、行踪不定,如果跟在其后穷追不舍,一定会像僧格林沁一样被捻军拖得疲惫不堪。最佳的战略方针是:以静制动。等待对手上门,然后“关门”攻击他。曾国藩还根据捻军的特点,上奏朝廷以打为主,收买、瓦解为辅。因为,捻军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若能收买、瓦解一部分人,切断捻军的粮草供应,取胜的可能性会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