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凄伤地问:“那请问什么才是真性呢?”
渔父回答说:“所谓真,就是精诚的最高点。不精不诚,无法动人。所以,那牵强的啼哭,虽然看起来悲伤但其实并不痛苦,牵强的发怒,虽然看起来严酷但其实并不威严,牵强的亲近,虽然面带笑容但其实并不和谐。真实的悲痛是没有哭声却哀伤不已,真实的怒气是还未发火而威严,真实的亲近是还未含笑就和善。自然真性存于心,神情就会自然地表露于外,因而才重视真情本性。把上述道理运用在人伦关系上,奉养双亲就会亲近孝顺,辅佐君主就会忠心耿耿,饮酒时就能舒心畅意,居丧时便会悲戚痛苦。忠心耿耿是为了建树功业,饮酒是为了寻求欢愉,居丧是为了表达哀伤,奉养双亲是为了使父母安逸。这些做法都在于获得美好,因而不必拘泥于一种方式;奉养双亲是为了使父母获得安逸,因而就不必考虑太多运用什么方式;饮酒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欢愉,就没必要特意选用什么样的酒具;居丧是为了对死去的人致以哀伤,因此也不必讲究规范礼仪。礼,是世俗之人的作为;真,是禀赋于自然的本性,出于自然因而也就无法改变。所以圣哲之人往往是效法自然而注重本真,以此来使自己不受世俗的牵累。蒙昧的人则恰恰相反,不效法自然而忧心世事,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本真,庸庸无为地生活在世俗之中,所以往往不会知足。可惜啊,你过早地陷入世俗的伪诈之中,而如今太晚才听到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