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努力最先感动的就是自己。崇祯的自律给了他自己莫大的信心,既然我做领导的都如此拼命了,下面怎么能允许混吃等死不干工作的闲人存在呢?于是,崇祯第二步就将人事调整作为改革的重点,他改革的关键就在于两个字“破格”,以往的祖制、先例、资格、科举,都能不作为崇祯用人的限制,后来他甚至到了为了破格而破格的地步,丝毫不考虑渐进性,只要是他看上的人,一夜之间官居高位都是有可能的,崇祯一朝光是从举人直接成为巡抚的就有十个,充分体现了大刀阔斧不受拘束的决心。于是崇祯统治时期的官僚系统,常常会因为他的好恶恩威而发生大的调整,虽然他破除旧制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唯才是举”的标准完全来源于皇帝本人的判断,同样有可能导致用人的失误。
最后,崇祯还在财政系统费了不少功夫,因为他的爷爷和哥哥在位的时候挥金如土,国库到他手里面的时候已经见了老底。一个没有钱的国家什么也干不成,崇祯早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当他每每想要做点什么大动作的时候,总会因为缺钱而难以施展,大臣们送上来要钱的奏本堆成了小山,剿匪要花钱,赈灾要花钱,堵住门外要来抢劫的女真大盗要钱,就连养京城里那一帮无所事事的皇亲国戚也得花不少钱……崇祯恨不得把自己的一日三餐都省下来充盈国库,可是省能省出来多少呢?一场旱灾过后,十万帑金砸到灾区也不过是杯水车薪,还不够一个省的灾民填一个月肚子的。后来为了集中力量赶紧平乱,崇祯不得不加派了更重的赋税,顿时民怨四起、骂声不绝,让本就涣散的民心更加动摇;为了能从国家支出里面挤出来不必要的开销,他还下令裁撤驿站,驿站的钱是省下来了,可失了生计的驿卒们却怨声载道,在穷途末路之时便也加入叛乱的队伍中去,形成一条可怕的恶性循环链。仿佛是走进了无底洞,崇祯简直难受到心底里面去了,可是他有什么办法呢?钱、钱、钱,怎么什么都要钱呢,一国之君为了钱愁到这个份上也真是没谁了。后来为了尽可能为平乱赈灾筹措费用,他甚至低声下气去求那些富可敌国的皇贵亲族拿出来点私有财产共度国难,但是响应者寥寥无几,崇祯既绝望又无奈,毕竟有钱人比贫民更得罪不起,拿上流社会开刀无异于在自己身上割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