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首箜篌,在东晋时自印度传入中原,晋曹毗《箜篌赋》描绘这种凤首箜篌为,“龙身凤形,连翻窈窕,缨以金彩,络以翠藻。”可知其是以凤首为饰而得名。但是,这种箜篌却在明代后失传了。凤首箜篌形制与竖箜篌相近,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像一艘船的形状,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是用来拨紧琴弦的。曲颈项端雕有凤头,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杜佑《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
据考证,为了能够让箜篌这种具有悠久历史性的绝美乐器重新站在舞台上,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若干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师们为了能够还原这种乐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们翻阅古籍文献,对照现有壁画,以此对箜篌的形制、演奏技法做出相关研究和信息提取。其实,中国已经尝试制作出了几个类型的箜篌,但是因为数量有限,所以并没有得到推广。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一种结构比较完善的箜篌被制作出来了,并进行进一步的推广箜篌乐器。这种箜篌是一种新型箜篌——雁柱箜篌。随后,在雁柱箜篌的基础上,又设计制作转调机械结构,研制出结构完善、造型优美、表现力强的乐器——转调箜篌。这种改革的箜篌是结合竖琴古筝并加以发展的新型乐器,擅长演奏划音、吟音、揉弦等手法,表现力极为丰富。转调箜篌音域宽广,和声色彩丰富,音色纤细柔美,既有竖琴的音响效果,又有古琴、古筝的韵味,更加完美地表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