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我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理论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心理防御机制(Mental Defense Mechanisms)一词最早是由弗洛伊德(1894)在《防御性神经精神病》一书中提出。“防御机制”最早是同某些神经症和精神病联系,弗洛伊德在研究神经症尤其是癔症中将“防御”视为“压抑”的同义词。1915年,他开始把防御视为个体在面对冲突情境时所具有的某种普遍的心理机制,在其著作《压抑、症状和焦虑》(1926/1959)中重新界定防御的概念,认为防御是“自我在解决那些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冲突时所使用的全部策略的总称”。防御机制用来躲避由本能需求引起的危险、焦虑和不愉快,是自我调整本我和外部现实冲突的一种功能。弗洛伊德描述了包括压抑在内的9种不同的防御机制,如压抑、退行、反向形成、隔离、抵消、投射、内射、转向自身、逆转等,但他并没有详细描述除了压抑之外的其他防御机制。
首次系统地整合防御机制的心理学家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她在《自我与防御机制》(1936)一书中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了其父关于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她概括防御机制有五个重要特征:①具有控制冲突及情感的作用;②在潜意识层面进行;③在各种机制之间互有差别;④尽管防御通常带有精神病症状的特点,但它是可逆的;⑤既是适应性的,也是病理性的。安娜认为心理防御机制是摆脱不快和焦虑,控制过度的冲动行为的情感和本能欲望,以调节压抑与外界现实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或手段,这种自我调节方式既能维持内在平衡,同时又使行为表现符合外界现实的要求,这个过程的最基本表现是行为,情绪等。她提出,各种防御方式是一个连续谱,一端是精神病性,另一端是成熟性。安娜在其父理论基础上概括出上述9种防御机制并加以详细描述;此外,她自己还提出了3种新的防御机制:升华、与攻击者认同和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