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新民说》中首次提出了“新民”思想。他振聋发聩地呼吁“改造国民性”,当时应者云集,且至今还有适用性;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呼吁不仅是口号,他还在探索后提出了具体方案,形成了“新民说”理论。
“新民”一词,出自儒家经典《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梁启超主张“亲民”即“新民”,而“新”就是革新,革故鼎新。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他意识到,人的革新,决定制度的变革,“民德、民智、民力实为政治、学术、技艺之大原”。欲要国家独立富强,先须改造国民、提高国民素质,有“新公民”而后有新的国家。新民说的一个重点,在于大力提倡“公德”,因为,梁启超发现:“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昧于公德,则人群不成其为人群,国家也不成其为国家。”反之,“知有公德,而新道德出焉矣,而新民出焉矣。”新民就要有公德、能处群。如何培养新民?他想到借助于艺术(小说)和宗教(佛教)的力量,特写出了有名的论著《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和《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
他在《新民说中》还就如何去掉“心中的奴隶”,谈了具体的看法,就是在今天,也很有借鉴意义,他说:
勿为古人之奴隶。对待古人留下的宝贵遗产要珍惜,要继承,但不要被古人的思想束缚,对待文化遗产要有客观分析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