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就这样发生了。裴文中教授的到来,麒麟山所有的秘密从此都被揭开!
后经有关专家的检验鉴定,这具麒麟山人化石,正是来宾世居壮族人祖先,距今已有2万~3万年!
裴文中教授的发现并非偶然,而是凭借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则是根据壮民族典型的文明类型——稻作文明而作出的判断。壮族先民所生活的华南—珠江流域,雨水多,气候温热,河流众多,适宜野生水稻生长。壮族先民就是把野生水稻驯化为栽培稻,成为最先创造稻作文明的民族之一。而他们生活的环境必然要有水有田,有适宜居住的山洞。裴文中教授正是根据这些条件找到了麒麟山人。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与广西相邻的广东曲江石峡遗址发现有许多栽培稻的秆茎、谷壳。由此可以推断,广西壮族先民大概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了人工栽培水稻的历史。到了汉代,水稻种植已经很普遍了。宋代,在钦州地区出现了水稻三熟制。周去非《岭外代答·花木门·禾苗》载:“钦州……地暖,故无月不种,无月不收,正、二月种者曰早禾,至四月、五月收;三月、四月种曰晚早禾,至六、七月收;五月、六月种曰早晚禾,至八月、九月收……”明代,壮族地区又出现了水稻二熟制。而水稻的耕种,则采用牛拉犁的耕作方法,并有与之配套的耙耕。水稻收割后,为了防潮,壮族人又发明了仓底悬空于地面的干栏式粮仓。壮族人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从原始的农耕文明走向现代农业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