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衡好回应的速度与精准度
“反应速度”是舆情回应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不代表速度快就一定能达到好的效果。从上述的案例中可以发现,有的舆情回应迅速,但是议程设置不够谨慎,反而适得其反,加剧了舆情的发酵,增加了次生舆情爆发的可能性,“泸州太伏中学学生坠楼”事件就是典型代表;而有的事实性解释和解决办法虽然暂缓几日,但是直接攻破舆情焦点,舆情在微弱的余波之中渐渐消散,“山东学生因成绩不好被退学”就是范例。“黄金4小时”原则在现有舆情回应能力下需要辩证看待[5],在4个小时内厘清事件真相、全面了解公众的诉求、准备好公众满意的答复仍然难度较大,特别是问责类舆情,事发原因、责任认定和处理办法直击舆情焦点,稳中求快才是最佳战略。回应的及时性与准确性需要权衡,但是尽早表态也不失为一种真诚的做法。真相暂缓,态度先行,能够避免草率回应带来的风险,也有利于提升公信力。
(四)注重回应内容文本中情理法三者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