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方面,经过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对与国民党的军事决战已有了充分的自信。在豫东战役进行之中,6月22日毛泽东致电刘邓和陈粟,认为“目前打很大规模的歼灭战,主客观条件都不成熟,故须避免”。但豫东和济南战后,中共对打大战的态度有了根本变化。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9月通过《战争第三年军事计划》,提出继续在长江以北作战,全国重心在中原,北线重心在北宁路,并特别要求准备打若干次,每次消灭国民党军两三个兵团的带决战性的大会战。辽沈、淮海、平津战役的具体作战方针虽然仍有待在实战中提出并加以深化,但决战的方针已定,决战的战幕即将拉开。
国共两军决战的第一次战役首先在东北开始。辽沈战前,东北国民党军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共55万人,其中郑洞国指挥第一兵团2个军6个师10万人守长春,范汉杰指挥第6兵团4个军14个师15万人守锦州和锦西,卫立煌直接指挥第8兵团(司令周福成,守沈阳)和第9兵团(司令廖耀湘,机动兵团,部署在沈阳周边地区)8个军24个师30万人,位于沈阳及其外围铁岭、抚顺、本溪、辽阳地区。东北国民党军被分割在长春、锦州、沈阳三大孤立地域,没有战略后方,与关内联系断绝,难以得到充分的后勤补给,兵力不足,部队士气低落。鉴于东北形势之严峻,1948年2月22日,蒋介石决定将东北主力撤至锦州,依托华北解决补给问题,如情况不利则可继续撤向关内,或由海运南撤。23日,国防部三厅厅长罗泽闿飞沈阳,与卫立煌商讨如何实施该方案。在当时东北国民党军完全处于被动防御的情况下,这不失为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主动方案,但遭到卫立煌的坚决反对。他认为共军的战术是围点打援,敌前撤退为兵家大忌,加以大军行动困难,如发生决战,“无获胜或安全脱离把握”,因此主张坚守东北,采取固点、联线、扩面的战术,维持局面。卫立煌的主张得到东北国民党军多数将领的支持,因为他们都对长途转进撤退没有把握,也不敢承担由此导致的失败风险。3月5日,蒋介石第二次与卫立煌商讨东北撤退问题,卫表示背敌撤退十分危险,如要安全撤退,应先增援3个军,而且难以顾及长春。此时正值行宪国大召开前夕,东北籍人士及部分民意代表和新闻舆论均对放弃东北持批评和异议,加以东北在军事政治方面的重大战略利益,使蒋介石一时难下决断,东北撤退问题暂时被搁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