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在演播室内直播了根据《新观察》杂志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一口菜饼子》。1958年9月4日,在报刊发表消息的同一天,北京电视台也以最快的速度编写了《党救活了他》,这也是根据上海广慈医院抢救严重烧伤的邱财康的真实事迹创作的。它快速、及时,而且动用了三部摄像机拍摄为了电视剧。可是,尽管如此,到现在又有多少人记得《春满人间》,有多少观众还记得《党救活了他》呢!
当然,需要看到,在当代电影史上,国有电影厂拍摄的基于真人真事的献礼片,曾经取得过不少成就,带给人过目难忘的文化与审美体验。《林则徐》、《董存瑞》、《雷锋》、《焦裕禄》、《开国领袖毛泽东》、《张思德》,等等,这些影片拍摄难度大,但表现比较突出,上映以后,影响广泛,甚至达到全民观看的规模。
乍看之下,这些好的献礼片拍摄与放映似乎是变革性创新的经典标本,但是,在事实上,当代影视创作中真人真事式的影视片、英模电影越来越多,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且,国有、民营机构一拥而上,这类影片常常成为年度各类创作中最为可观的成绩。仅2008—2009年,这种人物传记类型片或英模片,仅仅本书作者看过的就有三四十部之多。四川发生汶川大地震后,陆续拍摄的反映或者与汶川地震有关联的电影,曾达35部之多!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全国30余家制片机构生产的50余部献礼片中(数量为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5倍),传记类献礼作品所占数量非常之多。本书认为,这其中突出或比较突出的作品有:以全国劳动模范王进喜真实事迹为基础、表现两代石油工人精神与情感生活的《铁人》;以北京大学教授真实人物与“行道”故事为原型创作的比较生动而扎实的作品《孟二冬》;抒写贡献卓著的科学家的影片《邓稼先》、《袁隆平》;表现基层信访干部普通事迹的《潘作良》;抒写方志敏的感人故事与爱国情感的影片《可爱的中国》;表现军民情的感人至深的影片《沂蒙六姐妹》;讲述普通人的故事但努力赋予厚重感、历史感的影片《天安门》。其他还有全景式表现重要历史,以纪实手法表现时代人物群像的作品《建国大业》、《八月一日》、《同心》、《农民工》、《寻找微尘》、《鏖兵天府》、《人民至上》(纪录片),等等。这些影片题材比较丰富,表现角度与方式也比较灵活,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更多地倾向于表现个体化的历史与模式,在表现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获得自我意识,彰显现实的最高价值标准和更高道德要求。在献礼片创作中相当突出的,往往是一种主流文化观念与思想的积极贯注。影片《潘作良》以辽中县信访局原局长潘作良为主人公,通过潘作良在信访工作中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架构全片,描述了他与家人、同事及上访群众相处的多个片段,其作为一个“一身正气、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信访干部形象与他作为人的形象表现是融合为一的。《孟二冬》通过微小庸常的细节和简陋生活环境来展示孟二冬的期盼与失落、绝望与悟道的复杂心路与“人格”。正如蔡元培所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其视角向上,虽然票房表现一般,但静静地去看这样一部影片,还是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