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来信写道:“佛教中有个说法是‘在不思善也不思恶的时候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与我们儒家所说的‘随物而格’的功夫有所不同。如果我在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去用致知的功夫,那就已经涉及到思善了。想要做到善恶都不去想,而心中的良知却能够清静自在,大概只有在刚睡醒的那一刻才能做到吧。这正是孟子所说的‘夜气’。但是这种状态不能持久,一转眼之间,思绪就已经产生了。不知道那些用功很久的人,是否能够在刚睡醒而思绪还未起的时候保持这种状态呢?我现在想要寻求内心的宁静,却反而更加不宁静;想要让杂念不生,杂念却越来越多。如何才能做到让前面的念头容易消除,后面的念头不再产生,从而让良知独自显现,与天地万物自在游走呢?”
关于“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清本来面目”,这是佛教为了方便那些还未认识到自己本来面目的人而设立的说法。其实,这个本来面目就是我们儒家所说的良知。既然现在已经认清了良知,那就不需要再这样说了。我们儒家的“随物而格”是致知的功夫,与佛教的“常惺惺”相似,都是保持本来面目的方法。虽然它们的功夫大体相似,但佛教有一个自私自利的心,所以就有了不同。你现在想要做到善恶都不去想,而心中的良知却能够清静自在,这其实就有了自私自利的心态,因此才会有“不思善、不思恶时用致知之功则已涉于思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