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互攻,战争不息,老百姓经常被派遣在外服役,诗人们便借用“鸿雁”为题,写了一首替人民诉说辛劳的诗,以道出人民的苦难。
全诗的意思是:一对对的雁儿在空中飞行,它们的翅膀发出沙沙声。那个人的儿子出门,到郊外去做牛马卖命。我们都是受苦难的人,可怜的是既老又无亲。鸿雁儿对对飞去,一同聚集在湖沼里。那个人去筑墙,百丈墙身都已筑起;他吃尽了辛苦,何处是他安身的地方呢?雁儿们已经飞去,它们在空中发出声声叫啼,明白我们的人,说我们是劳苦的;只有那些糊涂虫,还觉得我们不安分!
“哀鸿遍野”便是从这首诗引申出来,比喻到处可以看到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
·不知天寒·
典出《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朱门高楼中不知严寒
齐景公时,大雪连下三日而不停。景公穿着狐皮大衣,坐在大厅一侧的台阶上。晏子进来拜见,侍立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呀!下雪三天而天气一点儿也不冷。”
晏子反问道:“天不冷吗?”景公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