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有人问王阳明:“孔子所说的‘远虑’,以及周公的‘夜以继日’的努力,与为了迎合而做出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呢?”
王阳明回答说:“远虑并不是指无边无际、没有目标的思考,而是要坚守天理。这个天理存在于人的心中,从古至今,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天理其实就是良知。我们思考千千万万的事情,目标都应该是要远离违背良知的行为。对于良知,我们思考得越多,它就会变得越加精明。如果我们不精心思考,只是随随便便地应对事情,那么我们的良知就会变得粗糙。如果我们只是在事情上无边无际地去思考,把这叫做远虑,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掺杂进毁誉、得失、人欲等因素,这就变成了为了迎合而做出的反应。周公整夜思考,其实只是在做‘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功夫。当他有所领悟时,他的气象与那些为了迎合而做出反应的人自然是不同的。”
【解读】
良知并非像某些人误解的那样,是佛教中所说的顿悟,认为它无需思考,时机一到便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实际上,在阳明先生的理念中,良知不仅需要我们进行思考,更需要我们进行深入而缜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