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引李绅《新题乐府》中的《悯农》二首,其一云: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云: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两首诗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脍灸人口。它体现了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伟大精神;语言通俗流畅,易为广大民众接受;描写议论,对比衬托,手法灵活多样,体现了新乐府的基本特点。
杜甫、白居易、元稹、刘禹锡都是创新的大师。唐代连一般的诗人甚至基层的民间的艺术人员也都以创新为能事。晚唐诗人薛能在《折杨柳十首》的序言中说:“此曲盛传,为词者甚众。文人才子,各衒(炫耀)其能。”乾符五年(878年)薛能在许州(河南许昌)刺史任上时与幕宾宴饮,令部妓少女作杨柳健舞,再唱《杨柳枝》词,觉得没有什么听头,于是自作了五首《柳枝词》,称之为“杨柳新声”。作者最欣赏的是第五首:
刘白苏台总近时,当初章句是谁推?
纤腰舞尽春杨柳,未有侬家一首诗。
诗后还有个“自注”说:“刘白(刘禹锡、白居易)尚书继为苏州刺史,皆赋杨柳枝词,世多传唱。虽有才语,但文字太僻,宫商不高(意为不大响亮)。如可者,岂斯人徒欤?(句谓值得赞许难道就是这一类人吗?)洋洋乎唐风,其令虚爱。”口气可真够大的!不过,敢于指出前辈大师的不足,并用行动去创造,去超过他们,这种献身于艺术创新的执著精神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