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王允虽取名为“允”,但施政行事哪有“平允”之衡准、“公允”之器量?谚语有“爱屋及乌”之说,他反过来却是“恨乌及屋”,不分青红皂白,连皇甫嵩这样的耿耿忠臣,只因出身凉州也被他闲置不用!他这一偏狭孤陋之举,可谓误人误国、遗祸无穷!
从此,乱兵四起、烽火熊熊,王允刺杀董卓后换来的短暂和平局面,也就化为了“昙花一现”。
同时,滥杀名士蔡邕,更是坐实了他“偏狭孤陋”的病根。南朝人士殷芸在《小说》里写道:
初,司徒王允数与蔡邕会议,允词常屈,由是衔邕。及允诛董卓,并收邕,众人争之,不能得。
蔡邕,一介文士而已,就有董卓私遇之叹,况已知罪求饶,贬之即可,何足挂齿?也许,王允诛杀蔡邕,是向天下士民公开示威:你看,连董卓都不敢招惹的名士鸿儒,我王允都敢一刀砍下!今后朝中,谁不服我?
但他终是大大的失策了:后世的曹操杀孔融以立威,反而使自己失去了包括颍川荀氏在内的不少名门世族之支持;司马昭杀嵇康以树权,更是给自己“乐善好士”的金字招牌抹了个污黑!更何况此时此刻的王允手中权柄之集中和强大,尚还远远不如曹操、司马昭?!他滥杀蔡邕,只能引起同僚们的侧目而视与割席断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