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素帖》,行书,墨迹,绢本,凡71行,556字。元祐三年(1088)米芾所书,为米芾书法作品中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此帖的产生还有一段佳话。北宋时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裱成一个长卷,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只在卷尾写了几句话,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题诗,成后将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北宋元祐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岁时见到这卷蜀素,雅兴大发,当仁不让,挥毫落墨,一书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他在上面题了自作五七言八首诗,这就是《蜀素帖》。此卷在明代先后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图9-3 米芾《蜀素帖》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蜀素帖》从结构上看,变幻灵动,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书写不受左右线约束,挥洒自如,章法一气呵成。米芾重视整体气韵,又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其中的任何一字,其逆锋、折锋、转锋、回锋的用笔及其形态都能启导下一字的取势,规范下一字的轻重、肥瘦、长短、方圆等。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形成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