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归类、社会比较和群体认同这三个核心概念,运用社会认同理论来解释各种社会行为时,还有三个需要考虑的前提条件(Tajfel & Turner,1986)。第一,个体总是希望获取正向的社会认同;第二,根据评估,社会认同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第三,社会认同的评定是基于内群体与外群体之间的社会比较而产生的。当社会认同是消极的,个体就会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来获取积极的社会认同。最后,要彻底理解社会认同与互联网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还需要了解社会认同的影响。赵志裕 (2005)通过对1997年香港回归时期香港人的社会认同进行研究,发现社会认同能够提高个体自尊。个体通过社会比较,从各方面评价各社会群体的优劣,根据评价的优劣,再尽力将自己纳入较为优越的群体当中,并把该群体良好的自我特征吸纳到自我概念当中,成为自我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提高自尊。此外,赵志裕 (2005)还发现,社会认同能够促进个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增强个体存在的意义。人们通常采用三种策略来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同:个体流动性、社会创造性以及社会竞争。个体流动性指的是,个体尝试离开一个低阶层社会群体,进入一个高阶层群体。社会创造性指的是,个体重新定义社会比较的维度,从而提高对自己群体的正面评价。社会竞争指的是处于劣势的群体不同优势群体,而同相对而言更加劣势的群体进行比较,从而获取群体成员自尊的提升。
相关影视:幸福味道全集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