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是多么想要倾诉,想要表达,可环顾周遭,何人可诉衷肠?日日陪伴他的,只有老庄、孔孟、程朱,只有《尚书》《春秋》《周易》,只有文明与历史的千百年演绎。兵荒马乱之际,王夫之得到母亲病重的消息,只得离开,赶回家去。一路上,他几次险些被乱兵杀死。途经永福县洛清江上游时,曾幽困于水寨,“卧而绝食者四日”。山路崎岖,泥泞难行,等他赶到家里,母亲早已经离开人世。
这一年是1651年,33岁的王夫之回到家乡。此时国势衰微,王夫之心怀悒郁,四处流亡避居。在这段流亡的日子里,王夫之与隐居在祁、邵之鲤鱼山旁白云庵的明朝旧臣刘惟赞相距不远,时有往来。王夫之这段日子辗转流徙,四处隐藏,最后定居于衡阳金兰乡高节里,他先住茱萸塘败叶庐,继筑观生居,又于湘水西岸建湘西草堂。
1656年,37岁的王夫之终于在耒阳乡下的兴宁寺里找到一张安静的书桌,潜心研索《周易》和《老子》。他的《周易外传》《老子衍》正是这段时间的心得。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中,借《周易·系辞》关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题,提出了“天下唯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的观点。他在《老子衍》的自序中说,对于老子及诸家注释,他要“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也就是说要深入到老子及诸家的内部,像夺取敌人的辎重一样,获得它有用的资料,暴露其根据的虚伪性,指出它的瑕疵。他毫不客气地指出老子哲学的三大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