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起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与李白的诗一样,都是写听琴,同时两首诗都写到“松”:或是“如听万壑松”,或是“静听松风寒”。李白还有一首诗《鸣皋歌送岑徵君》:“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还有苏东坡《十二琴铭·鹤归》诗:“白鹤归来见曾玄,《陇头》《松风》入朱弦。”不知道他们听的是不是同一首古琴曲。有一首古琴曲《风入松》,其别称就是《松风》,传为三国魏晋时期音乐家、文学家嵇康所创琴曲。
松风远自云中起,摇荡于万山之际,千枝万叶风飗飗,人在松风呼啸之中,就像在海涛中航行,那种清凉与幽邃,散入四肢百骸之中。李白那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除了“万壑松”之外,再没有用别的比喻来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如听万壑松”这一句并非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除了可能是古琴名或古琴曲《风入松》之外,为什么非松风不可呢?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与琴声有何相关?
我想,应该是古人弹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古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或观宇中,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可鼓琴焉。只有在松下方能听松风如涛,澄其心,缓其度,远其神,此时人静手静,从万籁俱寂中冷然音生,疏如寥廓,空若太古,优游弦上,或章句舒徐,或缓气相间,或断而复续,或幽而致远。“乃若山静秋鸣,月高林表,松风远沸,石涧流寒,而日不知晡,夕不觉曙者,此希声之寓境也。”“如遇物发声,想象成曲,江山隐映,御落月于弦中;松风飕飕,贯清风于指下,此则境久深矣。”此类论述在历代百余部琴书中不乏其见,从中可以看到古人在弹琴时刻意追求的意境美和神韵美。松风之清泠悠远、深幽不可测的自然属性,与古琴那高低有致的旋律、动静相间的节奏、散中有序的节拍,妙契相合,同声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