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以其部众住于西山,故称。此部教理与大众部所说略同。
[45]以其住于制多山北方之山,故称。该部所立宗义略同于制多山部。
[46]说一切有部、一说部、说出世部、多闻部、经量部及正量部等。
[47]雪山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及北山住部等。
[48]饮光部、法上部、贤胄部及法藏部等。
第三章 印度诸王朝的佛教
佛教在印度流传一千六百多年,探究其盛衰兴替的原因,从僧团内部来说,与僧团本身在教义教法上的实践与开展方向有关,从僧团的发展来说,则和诸王朝的信仰选择有绝大关系。历史上,由于印度王统向来复杂,不仅大小国林立,且征伐、并吞不断,故本文仅依时序,针对几个重要王朝的佛教发展状况,作一梗概介绍。
一、孔雀王朝(公元前4世纪—前2世纪顷)
孔雀王朝约创立于公元前317年[1],乃佛陀涅槃后第一个统一全印度的王朝,建都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的华氏城。三传至阿育王(约即位于公元前270年),文治武功达于鼎盛,成为印度史上最大的帝国,其对佛教护持弘扬之功,亦无出其右者[2]。阿育王所推行的轮王政策,重要内容如下:1.于石崖或石柱上铭刻生活道德的训诫法敕[3];2.广建寺院,供养僧众;3.于全国修建八万四千佛塔;4.设立“正法大官”,力助弘化;5.举行第三次经典结集。由于阿育王的笃信及推展,人民信仰日盛,佛教遂成为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