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论上,董仲舒、扬雄、王充都重视强勉努力、专精虚静、学思结合、勤学不舍等教学原则和学习方法。同时也提出了独特的、较有价值的教学理论。董仲舒提出了“多连”和“博贯”的学习方法,他认为只要“连而贯之”,就可以推知天下古今的知识,这固然有唯心的因素,但包含着融汇贯通的合理成分。他还提出博而适度的看法,认为教学要处理好博节关系,不能太博,也不能太节,“太节则知暗,太博则业厌”[100],这种思想也有一定道理。董仲舒还要求教师要有“圣化”之功。所谓“圣化”,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教学艺术。他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齐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吾取之。”[101]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学应适时,要注意受教育者的才性,要从容诱导,不急不缓。这显然是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教学原则的发展,颇为符合教学规律。
扬雄较有价值的教学论是“强学力行”和“言必有验”,他认为“君子强学而力行”[102],“学行之,上也”[103]。学是重要的,身体力行更为重要。习行什么,要有选择,要“知是而习之”。他认为,教师所教学的内容,所说明的道理,必须与事实相符合,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以证明是正确的,还是虚妄的。他说:“君子之言,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大必有验乎小,微必有验乎著。无验而言之,谓妄。”[104]这是符合唯物主义的一条重要原则,扬雄的“言必有验”到东汉时被王充继承和发展,成为王充教育思想中有价值的成分。